高校职称评定黑幕 “钱规则”已是不争事实
Date:2014-04-19 14:34:07 来源:互联网 访问:
老师想要评职称,得先花钱向校长买名额,这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已成为在校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。据了解,按照惯例,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,但遇到特殊情况,还可以打折。记者近日从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获
老师想要评职称,得先花钱向校长买名额,这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已成为在校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。据了解,按照“惯例”,职称名额由校长“标价”,但遇到特殊情况,还可以“打折”。记者近日从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获悉,该校涉事校长刘某目前已经被停职,接受纪委调查。(3月16日人民网)
在当前教育环境中,高级职称评选中存在“钱规则”已是不争事实。原因在于名额少,竞争又激烈。甚至可以说高级职称是众多教师的毕生追求。受物质利益的冲击,教育界这一块“净土”早已被污染,正是在这样的土壤滋养下,职称开始被摆在市面上“明码标价”,教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随着被疯狂地扯破。
职称是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肯定与激励,它是按照教师比例分配名额,再经过严格的条件筛选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其意义不在于给教师带来多少福利待遇,更重要是在教师行业中形成一种无形的良性竞争氛围。而如今宿州第十九小学校长竟然置国家相关政策于不顾,公然打起了“交易职称”的歪主意,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不仅打破了公平竞争秩序,也违背了评定职称的初衷。当高级职称满天飞,职称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。
高级职称的评选充满了“铜臭味“,其危害程度绝非是是伤了上进者的心那么简单,在一定程度上,积极竞争的教育环境被破坏将会动摇教育的根基。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”教师倘若不能行为世范,在其影响下的学生又能如何健康发展?尤其是教师的奋斗目标变成了“唯钱至上”,精力用在了歪门邪道上,教育质量着实令人担忧。因此,“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”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嘴上,教育良田需要脚踏实地的耕作。
评定职称有文件可依,涉事学校之所以搞得神神秘秘关键在于学校行政权力过分集中。这也是其他类似学校存在的严重问题。文件上的硬条件一旦到了学校,就会立即被学校的“潜规则”抢了上风。当前,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,教育系统评定职称存在两大有违规则的问题,一是论资排辈,二是权钱交易。这也是圈内人心照不宣的秘密。
要根治这一现象,做到公开透明是良策。公开透明便于各方监督,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各种以权谋私的“猫腻”便会无处遁形。就拿笔者所在学校而言,每一次职称评定和岗位晋级都由人事办公室统一解读文件,若有异议之处,学校总支将会召集各学科教师代表进行统一研究处理。文件公布后,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理材料和了解相关事宜。评选过程有教师代表核对材料和打分监督,学校行政领导在整个过程中不起任何主导作用。因此,每次的评选都没招致教师异议,学校竞争氛围有序和谐。由此可见,公开透明是学校凝心聚力的最好法宝。
买卖职称问题的存在,恰恰说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。就事而言,严惩违法违纪者是必须之作,而建立起一套完善且不承载任何利益的阳关评选机制是当务之急。教育是民族之大事,“一等二缓三看”的处事方法必须要抛弃。当权力寻租的工具失去了滋生的温床,教育的尊严也就得到了体面的维护。